看了朋友的散步上癮,我也想寫寫我的騎單車上癮。不過這種老人家的碎碎念(我沒有歧視老人家的意思),已經令我羞愧了(好吧,我說沒有歧視,你們一定不相信)。以後要向鐵雪同學看齊,寫些有料的東西。


雖然號稱喜愛爬山,但我其實是很懶得走路的,聽人家說喜好是散步,我常會臉露驚訝,心底疑惑,走路很慢耶。

從托兒所大班時有了腳踏車之後,我出門玩耍幾乎都不走路了。我家離國中國小各只有鐘聲聽得清清楚楚的五百公尺上下,國小規定排路隊回家而不能騎腳踏車,可是國中我就不肯走路上學了。在鄉下,那樣的距離用走的,一直被當作很奇怪的事。我媽更厲害啦,菜市場離我家只有一百公尺,她買個醬油也一定要騎腳踏車。
以致於,我來台北讀高中,住在兩站公車站的距離外,初始也認為一定要搭公車。後來遇到同學說她都走路,我為了省錢才開始學走路。之後漸漸發展出厲害的走路,可以走完重慶南路過中正橋到永和,也可以隨意上一輛公車,到終站,亂晃半天一天。於是台北市近郊有哪些山、寺廟,在升高三暑假被迫留在台北一個月讀半天輔導課,用剩下半天和週末坐公車加走路晃出地圖來。

所以說起來,我應該也已經培養出走路的散心才對了呀,不過一上大學,那種「非騎單車不可」的偏見又冒出來。雖然住在校園中心的女八宿舍,去轉角只隔一棟新生大樓的綜大禮堂地下室社辦,也一定要騎單車,不然到不了的樣子。

有了單車以後,我就又可以像國中時候,放了學回到家,書包一放,馬上騎上單車出去亂晃。雖然在台北視野被侷限許多,但學校裡單車比轎車偉大,總可以讓我騎單車放雙手兼綁辮子也不怕。大一時我總是趁著傍晚,騎單車到蟾蜍山腳下義芳居一帶,在紅磚黑瓦小巷弄中聞炊煙聽鍋碗瓢盆想念媽媽。大二以後搬到法學院,也每天騎單車回總區晃。我因此撿到了好多棟日式宿舍,一棵一棵從裡面探出頭來的七里香、緬梔、青楓、麵包樹、魚木等等,都一一在我的單車地圖標記。

騎單車可快可慢而且沒有噪音,不會妨礙收視收聽,也不會吵到巷弄裡人家。而且騎快起來還有風,不會汗流浹背。喜歡騎單車還有一個原因,也是來自於速度比走路快。因為我行不由徑,兼愛探索,特別愛抓個方向就亂闖,如果是騎腳踏車,不小心騎到死巷,打擾到人家臉紅時也可以迅速溜走,不用面面相覷,又或即使迷路也可以很快自我解救;如果是走路,就會擔心天色晚了媽媽會擔心。即使在台北,那種媽媽會擔心,回家會被罵的顧慮,也根深蒂固變成習慣。

我的童年和青少年回憶有一半都是獨自騎單車,像蟲子爬行一樣爬出來的空間記憶。不復追尋的竹林流水紅瓦屋泵子口、被我驚起,飛起來烏鴉鴉一片的水鳥、麻雀,還有在田中小路不期而遇也是晚餐前偷偷騎機車出來蹓達的爸爸,兩個人心照不宣沒打招呼地錯身而過。種種有關於自由的回憶,通通始自於小三某一夏日離上學還早,鬼使神差地拉了腳踏車,濃霧中晃到村郊的奇妙之旅。後來我弟也被我找出去,一大一小腳踏車,一日村東一日村西。直到遇到小學老師,被他在課堂上說:「林咕拉,你習慣早起騎單車嗎?」才停止。但放學的腳踏車之旅還是持續著,尤其唸國中很悶,好朋友都去念私立中學,書又被迫讀好多遍,沒得玩,只能趁天還亮,放學回家書包掛了就說「我回來了,我出去一下」。

二十多年的習慣在搬離學校附近又不上課以後,竟一股煙兒消散地無處可循。單車停在學校何處?放個寒假怎麼想也想不起來。妹妹去紐西蘭當台勞,留下一輛越野車,被搬家公司的朋友發現,實在真不湊巧,那朋友竟然嗜好騎登山車。去年因為吵架而被男友拋棄的下雨天情人節傍晚(啥?你不相信?好啦好啦,算你厲害,的確是我拋棄男友),硬是被他拖出去,「喂,我已經到你家樓下了,你開門我幫你搬腳踏車」,他完全不理會我的種種藉口,沒聽到似的,逕自檢查我的裝備,我只好多戴上一臉哀怨,和他們從汐止山下騎到五指山頂上。上山休息了兩次花了一個半小時,有夠哀怨的。但下山十五分鐘就飛到了,說真的煞車不準就準備人仰馬翻還真是刺激。不過我還是正色跟朋友說,這種一點都不悠閒的騎單車法,不是我的喜好,沒有下次了。

那輛車目前還被冷落在內湖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停車場,誰想騎就跟我說一聲吧,我妹當台勞還要一年才回來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lgu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